根據奧斯丁德州大學的一項心理研究顯示,某些性格特質例如毅力或求知慾決定高學術成就,並且部分原因是基因早已決定了。
雖然學術成就是與認知能力有關,例如邏輯推理能力,學者相信某些人格特質會驅動學習。
在一篇發表在《人格與社會心理學》(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)的論文中,德州大學副教授Elliot Tucker-Drob發現基因決定人們的個性,其他的變異則是因為家庭以外的環境因素與學校環境。
這項研究顯示,一個人的普遍性格有69%來自基因決定,而31%則是環境的影響。另外,與開放性(openness)相關的性格有48%與基因相關。而與嚴謹性相關的性格有57%與基因相關。
性格中能夠驅動學術好奇心的,例如學術自我概念與開放性相關性很強,並顯示與高學術成就很有關。而代表工作價值的特質例如毅力,與嚴謹性相關的,則與學術成就有中度連結。
研究指出,興趣與求知慾要比勤奮的驅動力強大,以獲得較高的學術成就。因此,建議適當的介入,而這種介入最好是具創意的活動,才能有效改變孩子的個性,並正向引導孩子較高的學術成就。
許多親子教養專家提供許多激發孩子創意的方法,例如:
- 給予孩子自由空間與時間,讓孩子感受自己的存在,思考空間。
- 尊重孩子成為獨立個體。
- 為孩子建立價值觀而非規則。
- 分數並非最重要的,而是達成孩子最想要做,她們認為很棒的事。
- 探索新知,欣賞孩子具創意的嘗試,並鼓勵多做類似的事。
- 對於孩子的獎勵要謹慎,如果每一種努力都會給予實質的獎勵,孩子則會對於嘗試新事務失去熱情。
- 培養孩子間的團隊精神,因為最好的創意點子常常來自團隊的分工與激盪。
- 樂在其中,幽默感很重要。
- 放手讓孩子解決問題。
- 擁抱錯誤,混亂,並讓孩子多方嘗試。
來源:https://news.utexas.edu/2016/07/12/genetics-play-role-in-traits-related-to-academic-success